血液高凝状态是指先天或获得性原因使血液处于极易凝结的病理状态,是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和潜在危险因素。该病理状态的发生发展可贯穿在许多疾病中,如冠心病、糖尿病、尿毒症、高血压、肾病综合征、脑梗死、肺源性心脏病、缺血性血管病、高脂血症、血栓性疾病以及多种恶性肿瘤等,临床上应使用抗凝药物如水蛭素来改善这种高凝状态。
1.改善冠心病血液高凝状态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硬化形成的,如果患者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并有吸烟嗜好及胖症特征,可加快冠状动脉硬化,血管内壁会被破坏,血液里过多的油脂会在血管内壁破坏处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越来越大,血管会越来越窄,从而影响心脏供血,表现为阵发性胸痛。一旦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脱落,就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很多,其中血小板和凝血机制改变在冠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液呈血淤高凝状态,其血栓长度(VL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血小板聚集率(PAGM)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液中血小板聚集率增加,发生释放反应,释出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凝血激酶、组胺等物质。这些物质使更多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降低冠状动脉的通透性,使冠状血管痉挛,损伤血管壁,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改善糖尿病血液高凝状态
糖尿病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后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糖尿病对人们的确切危害在于其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对患者威胁最大,约有7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被动脉硬化并发症夺去生命。目前医学界一致认为患了糖尿病,就是等同于患了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增高、糖蛋白及脂类的代谢紊乱而引起胆固醇和甘油三酣含量的增加,造成糖尿病患者的全血及血浆黏度显著升高,血液黏滞性增加,血流速度减慢,以及红细胞聚集,影响血氧的运输能力。血液黏度愈高,流变性愈小,流量及流速愈小,从而导致严重的微循环灌注不足,引起糖尿病的许多并发症。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的内黏度较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可引起血液黏度的增高和血流缓慢,易导致血栓形成。而血液黏度显著升高,提示患者血管内皮受损。纤维结合蛋白是连接细胞与细胞外纤维和基质的一种物质,对血管的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一定浓度的纤维结合蛋白,保证了血管内皮细胞的伸展功能,在微血管与内皮细胞之间起了一个“链索”作用。如纤维结合蛋白显著升
高,提示了“链索”作用受损,动态平衡失调,导致了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在某些诱发因素的参与下易形成血栓。
3.改善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
恶性中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它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它常伴随血液高凝状态,且高凝状态与
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状态及预后相关。
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形成的原因可大致归为:①血小板的活化;②凝血活性增高;③纤溶活性降低;④血管内皮损伤;⑤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恶性肿瘤患者常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凝血及纤溶异常,使机体血液循环处于高凝状态,甚至并发反复的血栓形成,而机体这种凝血功能的紊乱又促进了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影响恶性肿瘤的预后。因此,对恶性肿瘤高凝患者应进行预防干预,以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4.改善高血压血液高凝状态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体外血栓形成和血小板黏附率与正常人比较均显著性增高,提示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处于高稠、高黏、高凝状态,有易形成血栓的趋势,易并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对这种病人应采取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措施,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5.改善尿毒症血液高凝状态
各种肾脏疾病终末期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同时存在出血和高凝两种倾向。前者系因血小板功能异常或红细胞压积减少,使患者出血时间延长并易发生皮肤、粘膜出血,后者主要表现为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增高,抗凝及纤溶系统功能低下。而患者的高凝倾向表现逐渐明显,如血透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意外发生的年龄比正常人早,腹透时腹腔内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肾移植术后血栓栓塞性疾病已成为肾移植患者的主要死因。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大面积的体外人工系统极易启动凝血系统,因此,有效的抗凝、防止血栓形成是必要的。临床研究发现,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利用肝素抗凝存在较多副作用。对20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使用水蛙素作抗凝治疗,直接注入透析的动脉回路中,试验结果证明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用0.08mg/kg水蛙素抗凝(动脉回路直接给药)安全、有效。
有学者认为,透析治疗能改善尿毒症患者血小板的功能,去除了血小板功能缺陷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功能。血小板功能正常时,在有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增高的情况下,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因此,对尿毒症合并高凝状态,特别是血小板功能正常者,抗凝治疗是有益的。
自从透析治疗广泛开展以来,尿毒症患者的高凝状态逐渐受到重视。有人总结了39例长期血透患者的资料,发现23例死亡中有14例死于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死亡率远远超出高血压和Ⅱ型高脂血症患者。尿毒症患者血液凝固性增高可能是其血栓性疾病发生率增高的部分原因。
6.改善肾病综合征血液高凝状态
淤血、脂质代谢紊乱是肾小球疾病尤其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因素。近年来,活血化淤法治疗肾脏病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水蛭素能够降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降低血脂,具有抗凝抗血栓形成、改变血液流变性、抗炎、抗增殖和抗纤维化等多种药理活性。
7.改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液高凝状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获得性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由微血管血栓形成和栓塞引起的多脏器功能障碍、出血、休克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病理特征表现为血管内凝血机制启动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现局限性或代偿性控制进行性丧失。水蛭素通过抗凝治疗抑制广泛性微血栓的形成,防止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为恢复其正常含量,重建正常的凝血与抗凝血平衡创造了条件。